社会主义研究

期刊导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5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概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时代新人的价值底色和精神基石。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新媒体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平台,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网站。高校要着力建设好融理论性、思想性、导向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网站,使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2]。专题教育网站要以正面宣教为主,唱响主旋律。如设置专家风采、名师讲座、系列访谈、理论解读等模块,深入阐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想和言论进行有力驳斥,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观点的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厘清思想问题、澄清模糊认识,使其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专题教育网站还要设立互动交流板块,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互动性,并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引导。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平台。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新渠道,充分利用“慕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雨课堂”“课程在线”和“爱课程”等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不但打破了授课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任务,而且也增加了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互动性。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学生在线参与课堂思考、质疑和讨论,教师在线辅导和解答,师生之间交流互动频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3]。

(三)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育工具,具有承载量大、互动性强、覆盖范围广等优势。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搭建新媒体平台,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一是高校要重视官方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的载体功能和和阵地作用。例如,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向大学生推送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格调高雅的有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网络文化作品吸引学生的关注焦点;大力宣传在校优秀大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践行爱国价值观等,使官方微博、微信成为激发和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二是教师要通过QQ群、微信群等加强师生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听取大学生心声,更方便、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积极回应大学生的关切;利用QQ群、微信群等就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答疑释惑并进行价值观的引领。这种互相交流、讨论等方式淡化了说教色彩,贴近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敏感度,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三是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制作成富有宣讲力度的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等教育资料。这些教育资料既可以精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也可以宣传学校的校史、校情、校迹、校训等,在校园网等平台循环播放,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4]。

二、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路径。高校应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丰富社会实践的载体,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让大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和行为认同。

(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暑期长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基层、厂矿等开展社会调研、勤工俭学、政策宣讲、帮扶济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民情民生,丰富社会阅历,锻炼道德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

上一篇: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