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研究

期刊导读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风雨历程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8-04

1975年,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一名老党员刘世厚,将一本小册子捐给广饶县博物馆。这便是他珍藏了40多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这本书虽然破损严重,但封面依稀还能见到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从左至右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上署“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全书共计56页,封底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印刷及发行者是“社会主义研究社”。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译者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时,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阅读了他们翻译的马克思著作。

1919年,陈望道回国在杭州担任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员,后因参与学生运动被迫辞职回乡。他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后便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中。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陈望道完成了这部影响了20世纪中国命运的伟大著作的翻译。

随后,陈望道将译本带到上海,打算找机会刊发。恰好此时,陈独秀向陈望道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陈独秀、沈雁冰、李达、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几人随后便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担任书记。

为了出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研究会几个人四处筹钱。正在奔波之际,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上海,得知此事后便出钱资助研究会在上海拉斐德路建起了名叫“又新”的小印刷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便在又新印刷所问世了。这本书是竖排书,32开,封面印着红色的马克思半身肖像,肖像下面从右至左印有“马格斯”三个字,由于排版错误,书名误印为“共党产宣言”,直到9月印第二版的时候,才修改为“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首译本问世后,马克思主义便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毛泽东主席生前曾多次谈到,1920年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阅读过陈望道的最早译本《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对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给予了极大的启示,并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信念,然而这个首译本却在后来的战火纷飞中不知下落、踪迹难觅。

那么这本“国宝”级的《共产党宣言》首印本,在山东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历程,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呢?打开书,扉页“葆臣”二字的朱红印痕,便是这本书流传的踪迹提示。

“葆臣”即张葆臣,江苏无锡人,他是山东济南的早期共产党员之一,这本书是他从上海带到济南。当时济南早期的共产党员经常在一起举行各种活动,张葆臣结识了刘集村出来的青年共产党员刘雨辉,将《共产党宣言》交给刘雨辉。1926年,刘雨辉回家乡过春节,又把这本书带到刘集村,交给了当时的中共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

不久刘集村农民夜校成立,《共产党宣言》便成了刘良才等同志备课的参考书。刘良才等同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刘集村农民传播书中的社会主义思想。那会儿,大伙儿不知道马格斯是什么人,看到封面马克思肖像胡子浓密,便称之为“大胡子”。大家每每听到激动时,便纷纷说:“我们照大胡子说的去做,准没错!”

刘集村党支部的星星之火,很快燃烧遍及广饶县。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成立,刘良才担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就设在刘集村。此时,全县建立起8个党支部,共产党员达70余人。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和全国许多共产党组织一样,广饶各地的党组织转入地下工作。为了保护党的秘密和同志们的安全,上级党组织指示,凡是有关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一律销毁。但是刘良才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将《共产党宣言》悄悄地保存起来。刘集村的共产党人继续像以往一样汲取这本书的思想精华组织革命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1931年春天,刘良才调任潍县任县委书记。临走之前,刘良才慎重地将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刘集村支部委员刘考文。可是随着革命形势的日趋恶化,许多共产党人被捕入狱,刘考文担心自己随时有不测,便把此书交给了同村党员刘世厚保管。不久,刘良才被捕入狱,全家被炒,一年后英勇就义。

这本书是战友的嘱托和遗物,也是革命胜利的希望和寄托,刘世厚从此精心收存这本书,他不停地变换藏匿地点,保护这本书安然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浩劫。直到1975年,在广饶县革命文物征集活动中,84岁的刘世厚老人才恋恋不舍地将它捐赠给广饶县历史博物馆。

上一篇:前卫与社会前卫艺术在中国 下一篇:没有了